?
評估密封性能:檢驗產品外殼的密封有效性。 ?
探測呼吸效應:檢驗溫度變化導致產品內部“呼吸”從而吸入潮氣的影響。 ?
暴露潛在缺陷:如裂縫、封裝瑕疵、材料兼容性問題等。 ?
評估腐蝕風險:評估已侵入的潮濕對內部元件的潛在影響。
1.
侵入 (Penetration):首先利用高溫高濕(濕熱) 條件,讓潮氣盡可能多地滲透或吸入到產品的潛在缺陷區域(如微小的裂縫、密封不嚴處)。 2.
激勵 (Stimulation):然后施加一種極端的機械或氣候應力(如低溫、溫度沖擊或振動),來“激勵”或“激活”這些缺陷。這個應力會使已侵入的潮氣產生物理或化學作用(如結冰膨脹、加速腐蝕),或者使缺陷擴大變得可檢測。 3.
檢測 (Detection):最后進行測量或功能檢測,判斷初始的“侵入”和后續的“激勵”是否導致了性能退化或失效。
?
低溫溫度:可選 -10°C, -25°C, -40°C, -65°C 等。 ?
濕熱循環次數:可選擇 1, 2 次循環(Z/AD)或 5, 10, 55, 110 次循環(Z/ABD)。 ?
這些選擇決定了試驗的總體嚴酷程度。
?
汽車電子:用于檢驗傳感器、控制器等部件在經歷涉水、高濕環境后又在寒冷冬季使用時可能出現的故障。 ?
消費電子:測試手機、智能手表等設備的防水密封性能。 ?
工業設備:驗證在惡劣工業環境中使用的控制器、測量儀器的可靠性。 ?
軍用設備:作為高可靠性要求的篩選手段。
?
更高的測試效率:比隨機組合試驗更能快速有效地暴露缺陷。 ?
更好的故障覆蓋:能發現單一環境試驗無法發現的故障模式。 ?
支持設計改進:為改進產品密封設計、材料選擇和工藝提供直接反饋。